簡單DIY改裝底片殼感度ISO值

一般來說,底片是經過顯影之後量測負片,才能夠獲得該底片及其顯影條件匹配後的感度 ISO speed (參考文章:感光度、曝光指數、反差指數——曝光是在曝什麼?) ,不過彩色底片的顯影工序通常是 SOP,就不太需要這樣的量測。但精確來說,底片殼標定的 ISO 值並非底片本身的感度,而是 EI,exposure index。

EI 的作用在於通知相機測光表以何種 ISO speed 進行曝光計算,例如標定感度400的底片,設定 EI 為 800,那麼相機測光後進行的運算就會減曝 1 格,後續顯影則採增感處理,製作出適合 print 的負片。又或者,相機本身由於快門或機械問題未校準,使得整捲底片從頭到尾都是曝光過多或過少,也可以藉由設定 EI 來「撐著用」。

現在使用全自動底片相機 P&S camera 的人比較多,這一類結構相對簡易的相機,通常無法從機身設定 EI,所以得藉由改裝底片殼上的 DX CODE 來和相機溝通。

底片殼上的 DX CODE 參見下表:

按照圖表所示的方向擺放片殼,下面一列由左而右 A、B、C、D、E、F,是標定底片種類、格數的CODE。上面一列由左而右 1、2、3、4、5、6,是標定底片感度的CODE,這通常是進行改裝的重點。表格中,白色方框為導通,稱其 1,黑色填滿方框為不導通,稱其 0。以 ISO 400 為例就是 100110,ISO 1600 是 101110。

*2021/10/29更新*

何必這樣改裝,買感度貼紙就好了。不過需要DX code的人已經是對影像比較有想法的人了,更多的人是沒搞清楚狀況就塞進去好不容易花二、三千元買來在那個時代也沒什麼人要買的第一台傻瓜相機。這年頭就是這樣,你們沒有去探索的習慣,只是被森寫真之類的店家餵養垃圾資訊,說是說喜歡拍照,但其實也只是被消費主義牽著鼻子玩。

李宗盛:「餵人吃豬食,人就變成豬。」

這年頭很多人吃的可是很開心的。

*如何改裝*

改裝手法就是改變這些 0/1 狀態,常見是 0 改成 1,刮開片殼上那些黑漆;1 改成 0,用絕緣膠布(電火布)遮蔽裸殼處。不過這有點麻煩,有些分裝片的標籤是全包覆的,這樣就得將標籤刮開,有些片殼則是原裝於即可拍,上面 6 個接點都是黑漆,又刮又貼的很煩。

左:全包覆的標籤貼紙/右:ISO 800片殼

比較簡單的方法是購買寬度小於 1.8cm 的鋁箔膠帶來進行改裝。

具體手法:

  1. 剪下長度約 3.7cm 的鋁箔膠帶,將 DX CODE 完全貼起,上下二列皆為 111111。
  2. 剪下絕緣膠布,將要改為 0 的位置貼起。這樣便改裝完成了。
改裝完畢,左邊在CANON EOS KISS讀到ISO 400


*注意事項*

有些事情要留意。前述的第 1 步是要剪下一大塊鋁箔膠帶將 DX CODE 處完全貼起,因為如果是全包覆標籤或全上漆的片殼,單單只是將鋁箔膠帶剪下一小塊貼上特定導通點是沒有用的,因為相機接點與接點之間必須能夠相互導通。況且,就算可以,只剪一小塊鋁箔膠帶也是很痛苦的。不過,什麼是「就算可以」呢?這牽涉到並非每一台相機都是 6 個接點的,我手上就有 2、3、4個接點的自動相機,通常 P&S camera 都是這樣的結構,這一類的相機是可以將鋁箔膠帶僅覆蓋符合接點數量的位置。

這個接點數量則是第二個注意事項,因為並不是每台相機都很「全能」。

CANON EOS KISS,6個接點全對應

NIKON AF240SV,只對應第4、第5接點

PRAKTICA M50,對應第3、第4、第5接點


例如 NIKON AF240SV 只有二個接點,分別是第 4、第 5 個接點,所以能夠讀取的狀態就只有 4 種:11、10、01、00,根據前述 DX CODE 表格,在這台相機來看,ISO 25 = ISO 50 = ISO 100 = ISO 200,ISO 400 = ISO 800,而 NIKON AF240SV 說明書則載明:

相機可偵測的 DX CODE 為 ISO 100 或 ISO 400,安裝 ISO 200 底片或沒有 DX CODE 的底片時則以 ISO 100 運作

這段文字除了符合消費型負片寬容度,所根據的就是光圈、快門、測光表等機械設計的限值,所謂「沒有 DX CODE」可以視為「相機讀不懂的DX CODE」。

這個之所以要留意接點及 ISO 限值問題,是因為很多人改得很開心,卻沒想過很可能相機根本讀不懂。接點要打開機蓋比對,具體限值則搜尋相機說明書,找不到的話,尋求能夠穩定作增減感處理的店家也可以,如此才能夠確定相機能力,讓它在能力所及之處聽你的話


RECENT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