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時間|搖頭集


        現代人時間很少嗎?

        或許是學習背景的關係,時間對於物理系來說,並不是基本性質,而是思考方式。前一格靜止畫面的人物位於畫面中的A點,後一格的人物在畫面中的B點,就本質來說,人物可以說是位於同一畫面的A點及B點。只是在A點的畫面先於在B點的畫面播放,所以我們以為「時間是前進的」,反過來說,如果配合人物動作,在B點的畫面先於在A點的畫面播放的話,我們會以為「時間是在倒流」。

        人類生存的宇宙有著這個宇宙的運行定律,根據定律,我們以為自己活在時間裡頭,但就科學來看,時間其實是一種為了理解和描述觀測現象的思考方式。

        所以,現代人時間很少嗎,這個問題是可以討論的,單單一句「人人都擁有24小時只是怎麼利用」來評論別人的生活,就科學來看是滿蠢的。因為對科學來說,所謂人人是可以視為一個個獨立系統的。

        時間既然是思考方式,那麼感知時間就是腦子運作後的判斷結果,那麼就有可能是幻覺。我們是根據狀態的不同來判斷時間的,隨著應付一件事情的方式日漸片面、速食,人們逐漸「自以為沒有時間」。刷過手機,點個讚,點個愛心,發個限時動態,這是休閒的形式,也是工作的形式,於是沒有了「狀態的不同」來比較時間的前後,每天張眼就是一個短而重複的事情,所以人們自以為沒有時間,因為這些片段讓人失去了積累的感受。

        我不認為這樣不好。

        就像KODAK 400TX這支底片,在1954年推出中片幅及35mm規格,這支底片之所以能夠貫穿50到80年代,其實也正是站到了時代的潮流。

        30年代的照片其實講究的是非常寬的階調,即便現在IFLORD HP5/KODAK 400TX說明文章都寫著「相當寬的階調」,但其實這些底片在一般工序是做不出白金印相(日光顯影)那種寬階調的,而寬階調就是低反差,那其實和人類視覺有所不同,而這種相片工藝其實和現在追求清晰度的相片,是相反的,也就是說清晰度不高,曾經做過KALLITYPE 二張給朋友,他的評論是「有種鉛筆畫的感覺」。

        雖不像現代手機濾鏡那樣誇張,但實際上選擇一款底片,無疑的就是選擇了一種影像質地。

        400TX的略窄階調、略硬的反差、高清晰度(那個年代的高),這是50年代的現實主義會需要的(所以你就知道布列松在過去年代被盛讚的原因之一,一個拍出超現實的現實主義者)。高速捲裝底片、顯影簡單,這是60年代的戰後隨性,好似美國什麼都能做得到。曝光不足的grainy、muddy,則貫穿了整個70年代的「創作」。

        前面甚至還沒提到報導攝影在當時的重要性。

        狀態的片面化導致現代人以為時間少了,我不認為這樣不好,KODAK 400TX的時代過去,這個時代多數追求著更為清晰、精細的影像,我也不認為這樣不好,因為這就是這個時代。我覺得不好的是,當人們身處於這樣的時代,卻用著上個時代的需求進行計算。

        在網路買東西,要付運費,覺得不合理,但現實是網路買賣蓬勃發展,購買標價只有運費1.5倍的東西大有人在(而且還只買一個);覺得外送平台有外送費,天天等著免外送費補貼,但現實是要你跑去外送費60元的店家內用,你去不了。

        花錢,買時間,即便這個「沒時間」是因為生活形式的誤導。但這個時代需求就是如此,可以不花錢,自己來,但多數是這樣的,花了錢,買了時間,但買來的時間去了哪裡,是不是用來讓自己「有時間」,是不是使用在「自己來」上頭,還是說一次又一次的片段迴圈......

        以為自己來比較便宜,其實總在人財兩失。

RECENT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