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欣賞開始吧


關於影像,有個現象是對比存在的。

多數人都知道自己離攝影師有段距離,但通常不願意承認,而是認為這有什麼,我也拍得到,我也行。這和靜態攝影的經濟上可行性有關,相機嘛,花錢就能買到的盒子,於是有這盒子的人總認為只要如何如何,就能拍到些什麼令人讚嘆的影像,而也確實在臉書的時代,這個讚嘆通常會以讚的數量來量化,藍豔豔的天空,精細的毛髮,一隻或一堆流浪貓,拿讚就這麼簡單。

聽起來刺耳?

那你想過一件事嗎?怎麼愛看電影的人一大堆,卻沒有一大堆拿著攝影機搞錄影的「玩家」?如果今天搞一部電影的時間、花費,和搞一張相片差不多,我想就會有這些自己錄影的同好了吧,不過舉目望去,不存在這種多數人,更多的是觀看電影的同好,這也衍伸出一件事情,眾多的影評文。

說起來,和食記文沒二樣,有錢有嘴,就能吃,有台電腦就能打字,買台相機就能拍美食照。你沒看過用錄影的來寫食記文吧?沒有,因為那是食尚玩家在幹的事情,電視台才有那能力這麼幹,我們上個照片(標記是哪台相機拍的)寫堆形容詞,有讚就好。

對了,如果是影評,記得要說這電影帶來什麼道理,要不然也得直白的說,是動作片給我爽,還是喜劇片讓我笑。

不過我主要不是想談這個,我想談的是從這樣的對比所衍伸的問題,「欣賞」。

我們喜歡某些電影,不喜歡某些電影,在談喜歡或不喜歡之前,都會先觀看電影,無論進電影院、等DVD或尋找載點。這在靜態攝影卻是少見的,台灣攝影玩家除了罹有相互評論的膽怯症候群,更有著不願閱讀其他影像的毛病,在一個攝影養分相對少的地方,從未伸出觸角,看到些日本人作品,以為開了眼界,殊不知也就只有二種,一種是曝光過度小清新,一種叫做高反差街拍。

拍街頭的一定要拍流浪漢,拍風景的一定要早起拼日出,拍人像的一定要廢墟和同好,拍花草的一定要微距黃金比⋯⋯ 活該啊活該,活該攝影總是被說成「我年輕的時候也有玩攝影」,就是個年輕時期的嗜好罷了。

玩攝影,從「願意欣賞」開始。

不過也找不到人學欣賞就是了,慘。



RECENT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