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值、快門速度、曝光量(值)

photography,用光作畫。

既然是要用光作畫,必然是使用感材(感光材料)將光能量捕捉起來,儲存為化學能量形式,經過處理之後,讓光在媒材上留下痕跡,形成影像。相機發揮的作用倒是滿單純的,在拍攝階段,相機要做的只有控制曝光量,決定為感材捕捉多少光能量

那麼事情就簡單了,張開眼睛就有光,既然是要捕捉光就只有二種控制方式:
  1. 單位時間內捕捉多少光?
  2. 補捉多少單位時間的光?
光圈負責的是第一點,各位觀察相機,通常在鏡頭與機身交界處,有個環可以轉動,上頭數字不外乎2.8、4、5.6、8…… 另外則會有不同的顏色、還有些斜線直線,這些作用留到「光圈與景深」再來說明。



由於數值為倒數,光圈值越大,則光圈開口越小,單位時間通過的光能量也就越多。撥動光圈環(使用F100 的同學是撥動食指轉盤、Rolleiflex T 的同學則是一根撥桿)會發現,每一個標記出來的光圈值都會是「答」的一聲精確定位,老外把這叫做「1 stop」,台灣則是「一格」,撥動一次為一格。而每一格的單位時間光能量相差二倍,例如:f/8 為 f/11 的二倍,f/8 為 f/5.6 的二分之一倍,f/5.6 是 f/16 的八倍。

by B&H/Todd Vorenkamp
快門速度負責的是捕捉多少單位時間光能量。因為化學能量是儲存在感材之中,就類似水桶裝水,假設水很小,但是水龍頭開的夠久,也是可以裝滿一桶水。快門速度通常可以藉由過片桿旁的轉盤調整(使用F100的同學則是拇指轉盤,使用Rolleiflex的同學則是將撥桿拉起撥動,才能獨立調整快門速度),數字則是8、15、30、60…… 與光圈值相同,快門速度都是倒數,每撥動一格,曝光時間就是乘/除二倍,例如:快門8為打開八分之一秒,而快門15則是十五分之一秒,為快門8開啟時間的二分之一倍。

到這邊,藉由光圈、快門的setting,我們就有了控制曝光量的手段,不過古早的感材對於ISO並不是十分精確,這概念就類似我們用撲滿存錢,只知道拿起來晃一晃估計存了多少,目標也就是存滿而已,但要是銀行就不一樣了,每一分錢都清清楚楚,而且很難「存滿」。所以說,古早年代就已經為每個光圈值與快門速度的組合定義了曝光值(EV, Exposure Value),直接明瞭的以數字來溝通曝光量,更可以用來溝通場景有多亮這也就是楊惠民師傅提到的場景有多亮的表示方式,假設快門都是125,那麼晴天天空通常可以來到 f/22(EV 16),柏油路則大概是 f/8(EV 13),那諸位就知道此時柏油路與天空光差三格(delta EV=3),光差有八倍之多。


就目前同學的相機來說,ISO應該設定在400(如果不知道這是啥的,請儘快想盡辦法問tutor、我或google也行,不要拖到週四上課),這個設定則是告訴相機目前感材(也就是底片)對於光能量有多強的捕捉能力,ISO越高,能力越強,在同樣的EV時,高ISO的影像會比低ISO來的亮。

回到古早感材的問題,因為攝影術發明當時感材不夠屌,曝光經常就是三四十秒或十分鐘的都有,感材儲存化學能量的能力也有限,就像是你的撲滿只能存進三萬元,但是你總共有六萬元,塞不進去就算了,反正撲滿剛好。換成攝影來說,就是古早感材也不用怕太亮到爆掉一片死白,我就儘管曝光給他夠,有影像比較重要,當時不用測光表,就連光圈都是銅片插卡式,快門就是一塊板子拔出來插進去而已。

後來感材屌了起來,捕捉能力強、儲存能力也強,相機的光圈快門開始高度進化,就科技來說,同學們手上的相機,任何一台都是很強悍的工具,對於光的量測也開始謹慎,因為感材太強了,對於光能量強度反而要有一定的掌握程度,其目標在於預視最終影像,並且能夠與後續的暗房處理結合,否則我們就只會在曝光時就把感材搞爛,更別說會有良好的底片原稿了。

下一篇,我們接著談「測光表的工作原理」,請牢記 EV 及「光差幾格」這二件事情,環環相扣的。



RECENT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