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光表分成二種,入射式及反射式,這裡不討論通常是手持設計的入射式測光表。反射式測光表工作原理與人眼類似,是直接量測目標區域的反射光強度,聽起來很抽象,但這意思就是我們看到黑色會說那是深色、比較暗,看到白色會說那是淺色、比較亮。
|
by Shari Blog |
不過我們得再深入瞭解測光表如何定義亮暗。拿起手邊的相機,對準佔據觀景窗至少三分之一的淺色物體,會得到一組快門速度及光圈值組合的EV,再對準另一個佔據觀景窗也至少三分之一的物體,得到另一組EV,如果你不知道怎麼選,可以參考下面二張圖的拍法,進行操作。
|
深色物體佔框面積大 |
|
淺色物體佔框面積大 |
我們可以得到二組EV,一大一小,淺色的EV大,深色的EV小,也就是
EV小的場景暗,EV大的場景亮,測光表就是藉由 EV 告訴攝影者現場光環境,如果你站到外頭去,決定了一個拍攝場景,通常都會是多個 EV 的混合,比方說下面的場景:
|
by 曉鋪子 |
左邊的樹影是一個 EV,天空是一個 EV,磁磚路面是一個EV,牆面是一個 EV(不過和磁磚路面差不到半格),背光磚牆是一個 EV,相機又一個EV,不過可能跟樹影接近,而非磚牆,因為相機本身顏色較深。
測光表的作用不只如此,如果我們將這個世界的亮度只分成三個等級,而且中間沒有連續的等級,也就是只有黑灰白三級亮度,
測光表幹的事情只有一個:給定一個EV,將他看到的區域在底片上曝光成灰的亮度,所以相機框到的白,按照相機給的EV拍起來會不那樣白,相機框到的黑,拍起來則沒有那樣黑。
這對攝影者來說,其實是個困擾,拍照目的之一是紀錄,紀錄就帶有現場現實的成份,這種事情並不只有出現在底片,就連手機拍照也是會有狀況,黑色褲子拍起來變灰色褲子,白色公主拍起來變灰色姑娘,這種落差在後續程序有機會補救,但我們直接以曝光來控制腦子中存在的真實記憶和想像氛圍,方便很多。
很簡單的作法就是「曝光補償(Exposure compensation)」,對深色物體測光後,EV減一、二格,對淺色物體測光後,EV 則是加一、二格,藉由手動調整EV,將相機判斷的狀況修正回來。
接下來我們將現實世界的模型複雜一點,將亮度分成十個等級,一個等級為一格光差,所有測光表的設計,都是將量測區域拍成 ZONE V 亮度來設計的,
測光表告訴你一個EV,要將相機測光到的區域拍成ZONE V亮度,但是我們認為那個量測到的地方應該是要ZONE III的亮度,這時候要將相機EV減二格,就可以將該區域拍成ZONE III亮度了,這才是Exposure compensation的完整目的:控制光線。
而如果要控制光線,勢必得先理解光線,講光線太過抽象,攝影的控制事實上更接近控制影子,影子的區域要多亮?這才是我們觀察現場之後要回答的問題。就說前面一張TLR的相片,TLR本身是背光,那麼背光陰影處的機身到底要呈現多少非黑的細節?這是拍攝時對光線的唯一問題,這問題的解法則留待課堂推演。
下一篇「M, A, S, P Mode」會簡單一點,但是這篇「測光表的工作原理」請一定要掌握起來,不懂就問,我可以換幾十種不同的方式說明,這也是必須的,因為各位沒搞懂的話,下一講我就不敢直接講精隨,會更延後享受拍照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