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正確=放棄治療 part 4 - 享受這些實踐
讀到這邊,無論有什麼問題,我都有同一個回答:讓拍照的你自己來決定影像要成什麼樣子。
當相機對著一只黑色或深色背包測光,得到一個曝光值為 n EV,操作者以 n-3 EV 拍攝,可預期該深色背包只要出現在影像中,必然是毫無細節,一片漆黑。就算對著是一只淺色背包,照樣也可以這樣預期,只是做好心理準備,只有比該淺色背包亮的區域會在底片上留下濃度,會在相紙上看的到影像。
這是創作,還是紀錄?
拿著相機在咖啡店裡頭拍照,以記錄為目的,是否需要將桌面底下的大腿看得一清二楚?如果不用,為什麼你需要跟著相機的ISO 6400、f/1.4、1/8?拿著400度底片的傢伙只需要記得一組 f/4、1/30 就夠了,桌面下的都一片漆黑,但只要桌面上、有相對多的光線照射到的地方,都看得到。這不是人眼測光,這只是陰影看多了、負片看多了、相片看多了,最後知道在那種環境下,只要這樣就會「捨棄掉什麼」,反過來說,所有沒被捨棄掉的都會保留下來,都拍得到,沒有曝光不足的問題,也沒有曝光過度的問題 (曝光過度的廣義前提是顯影過度,這題目很大,以後再寫)。
你決定了相片上的陰影何在,就決定暗房有什麼東西可以用,也透露了你如何觀看眼前,這是紀錄,記錄你觀看的方式;這是創作,因為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觀看方式。
坦白說,暗房printer應該要能夠察覺每個人獨有的觀看方式,但如果攝影者沒有在測光曝光就留下資訊,暗房實際上無能為力,而所謂沒有留下資訊是廣義的,當你的曝光不夠主觀,要嘛少缺、要嘛多餘,這都是沒有留下資訊。
photographer和printer一直都是以這樣的默契在合作,沒有例外。
另外一個沒有例外是,所有的底片都是這樣操作,連這樣的穩定操作都辦不到,那麼探討各種底片差異就是毫無意義的浪費時間,因為每一種底片會呈現出什麼影像,曝光、顯影、放相、翻拍、後期及這些過程中所使用的硬體,全部都會有影響,再講一次,全部都會有影響。
如果你希望換底片就會有變化,那麼請先將曝光做好來,跟暗房討論好顯影組合,拍個10捲,留意負片原稿和影像,將觀看到的這些寫進腦袋,然後...... 拍第11捲,可能換底片,可能換藥劑,可能換翻拍曲線,可能換相紙,然後你就會看到差異,自己體會到的差異,而不是先問這支底片如何,那支底片怎樣,得到一堆幹話,還深信這些幹話可以讓自己挑到喜歡的東西,就算回答的人不講幹話,但聽的人程度有到嗎?在我看來,這和使用全自動相機、手動相機天天轉正確曝光是一樣的事情,被一堆幹話牽著鼻子走而已。
享受這些實踐,前面講的一堆曝光二三千字,其實不難,重新讀10遍,然後去做,享受這些實踐,這叫做攝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