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本博司的西洋鏡與薛丁格的貓 - 談Hiroshi Sugimoto: Dioramas攝影集 part 1
如果一事為假,那麼討論真假虛實之際,攝影須將該事放置於靠近真的一端,而非真假的中心點。
開拍科博館之後,發現了一本集子,早在前些日子應該就耳聞過此書,或者那些轉瞬而過的攝影集廣告,或者曾經掃過幾眼的google關鍵字,那些現代且速食的網路白駒。無論如何,開拍科博館之後,將杉本博司這本集子納入了收藏。
第一次拍攝於1978年,最後一次拍攝於2012年,期間不是連續拍攝,而是分成了四次拍攝,杉本博司沒有說明每次拍攝時間,集子的最開始有一篇杉本博司的文章,基於閱讀集子的習慣,我沒有細讀文章,粗略掃過,除了拍攝時間序,杉本博司寫道這是他將攝影做為藝術創作的第一本創作。
這些不是非常重要,還是讀影像比較重要。
集子出版於2014年,基於網路購物和搜尋的便利,在翻開這本書之前,讀者就已經知道這是一本拍攝紐約自然史博物館「常設展覽造景」的集子,也就是說「這人拍的東西是假的」,而且是別人擺好的造景,想像起來是無聊的,拍攝無聊、編輯無聊、內容無聊、創意無聊。
本來我也這麼覺得,直到閱讀集子時仍持續拍攝科博館,才知道這些事情並不無聊。從拍攝操作面來看,博物館的造景、光線適合遊客觀看,但並不適合攝影。光強不足、光質不對、玻璃反光、不同造景間的光線干擾、說明看板的阻隔、現場暗部細節混沌,問題很多。在可搜尋到的一些影像來看,杉本博司在拍攝現場架設外部光源、布幕來處理這些問題,拍攝操作面並不容易。這樣繁複的處理,形成了一種形式,這種形式使內容生動了起來。
生動,聽起來扯淡,但確實是生動才能夠形容他的攝影形式所造就出來的內容。攝影之所以迷人是因為攝影是有框的、有編輯的,攝影用框在觀看,用編輯在理解,藉由框和編輯,製作出print之後,攝影所關注的就不再是拍攝現場,而是那張相片。不事前閱讀文字的話(事實上我建議在閱讀所有攝影集之前都不該閱讀文字),dioramas的影像帶來的第一觀感是「又真又假」,然而這是攝影者所決定的,在純真、純假的二個極端,攝影者大可以將dioramas拍到極真,例如利用長焦鏡頭、淺景深製造如同野生動物攝影那樣的「真實」,或者說我們覺得那是真的那種真。
但如果拍到純真的一端,也就沒了又真又假的心理撩撥,所以杉本博司在做的,借用數學的概念,他在做一條漸近線,就是這條漸近線讓我們看見了薛丁格的貓。
(待續)
開拍科博館之後,發現了一本集子,早在前些日子應該就耳聞過此書,或者那些轉瞬而過的攝影集廣告,或者曾經掃過幾眼的google關鍵字,那些現代且速食的網路白駒。無論如何,開拍科博館之後,將杉本博司這本集子納入了收藏。
第一次拍攝於1978年,最後一次拍攝於2012年,期間不是連續拍攝,而是分成了四次拍攝,杉本博司沒有說明每次拍攝時間,集子的最開始有一篇杉本博司的文章,基於閱讀集子的習慣,我沒有細讀文章,粗略掃過,除了拍攝時間序,杉本博司寫道這是他將攝影做為藝術創作的第一本創作。
這些不是非常重要,還是讀影像比較重要。
集子出版於2014年,基於網路購物和搜尋的便利,在翻開這本書之前,讀者就已經知道這是一本拍攝紐約自然史博物館「常設展覽造景」的集子,也就是說「這人拍的東西是假的」,而且是別人擺好的造景,想像起來是無聊的,拍攝無聊、編輯無聊、內容無聊、創意無聊。
本來我也這麼覺得,直到閱讀集子時仍持續拍攝科博館,才知道這些事情並不無聊。從拍攝操作面來看,博物館的造景、光線適合遊客觀看,但並不適合攝影。光強不足、光質不對、玻璃反光、不同造景間的光線干擾、說明看板的阻隔、現場暗部細節混沌,問題很多。在可搜尋到的一些影像來看,杉本博司在拍攝現場架設外部光源、布幕來處理這些問題,拍攝操作面並不容易。這樣繁複的處理,形成了一種形式,這種形式使內容生動了起來。
生動,聽起來扯淡,但確實是生動才能夠形容他的攝影形式所造就出來的內容。攝影之所以迷人是因為攝影是有框的、有編輯的,攝影用框在觀看,用編輯在理解,藉由框和編輯,製作出print之後,攝影所關注的就不再是拍攝現場,而是那張相片。不事前閱讀文字的話(事實上我建議在閱讀所有攝影集之前都不該閱讀文字),dioramas的影像帶來的第一觀感是「又真又假」,然而這是攝影者所決定的,在純真、純假的二個極端,攝影者大可以將dioramas拍到極真,例如利用長焦鏡頭、淺景深製造如同野生動物攝影那樣的「真實」,或者說我們覺得那是真的那種真。
但如果拍到純真的一端,也就沒了又真又假的心理撩撥,所以杉本博司在做的,借用數學的概念,他在做一條漸近線,就是這條漸近線讓我們看見了薛丁格的貓。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