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正確=放棄治療 part 2 - zone system & 8-bit.

在深入之前,我們先來整理繼續深入的理由,以免讀到最後發現你其實是天生骨格精奇不用理解這些的人,或者你始終覺得願意帶出門的相機才是好相機,那真的也不用浪費時間繼續深入了。

前陣子世新大學傳出裁撤暗房的消息,圖傳系的教授在個人臉書痛心疾首,直陳暗房是對影調的基本功,底下一堆留言亦復如是,甚至有留言是既然校方董事覺得社會上沒有暗房工作就裁暗房,那我們這些人也不用繼續分享教學什麼了,自己抱著進土裡就好了。欸,等一下,講一堆是有講到什麼暗房對於理解影像的絕對好處嗎?沒有啊,看一堆老人發牢騷也是挺累人的。

暗房在做的事情是將人眼、相機看到的光,以不同濃度在紙張上做出來,以光作畫便是如此。但暗房處理的不是著色材料,而是感光材料,也就是這樣的光,用那樣的曝光值,會在載體得到怎樣的濃度值,若干不同的濃度值的組合形成最終影像。所以,攝影的技術面其實完全是在關注「陰暗處」,因為那些地方的光線黯淡,對於感材來說是不利的,不好處理的。

控制光落在媒材上的結果,這不就是創作嗎?我始終認為正確地理解測光曝光,並不是為了成為暗房geek,而是這些理解就是攝影,無論你使用底片或數位,對光與媒材的互動有更深刻的理解,拍攝的時候就更能選擇適合的器材,或為那一百零一套器材選擇適合拍攝的時候,又或者在暗房或電腦前編輯時知道自己要往什麼方向前進,因為攝影就是計算與算計。

舉一些用自動相機就獲獎的例子對我來說是沒有幫助的,余資質駑鈍,只能用這種方式確認自己在做什麼,如果你認為你是那樣的例子,請繼續拍照直至獲獎,如果你一直覺得拍數位比較安心,所見即所得,一直認為怎麼每次底片洗出來都跟自己想的不一樣,那我們就是同路人,需要按部就班的進行辨析。

不想讀文章的請在這裡往右側出口下交流道,接下來車速會更快,得更專注。

百年來,影像製作技術關注的是亮度與濃度的關係,即便那些拿著135小型相機在世界穿梭的攝影家也是這樣,顯然亮度與濃度的關係並沒有多難,要是很難的話,又怎麼有心力觀看眼前的事件?1%的心力留給操作,99%拿來觀看世界,這是攝影,而這1%有點硬,就像喝酒之前要用點力開瓶。

攝影家安瑟亞當斯提出一個亮度與濃度的關係系統(zone system),幫助攝影者將現場亮度與記錄到底片上的濃度、相紙上的濃度聯繫起來,該系統將亮度級距分為11個等級,由第1區亮度=0到第11區亮度=10,每一區之間的亮度差異為1 EV。

再往下將亞當斯系統往測光實作前打個岔,在現代RGB色彩模式裡頭,其亮度是0至255,總共256個強度,原因在於當初定義時,電腦都是8-bit居多,又以二進位制運作,2的8次方=256,依據定義的科技時點而來,亞當斯系統也是這樣,一個習慣十進位制和EV以2為底數的指數函數的人為定義而已。

亞當斯系統對於每一區亮度呈現的細節程度皆有定義(參考另一篇文章https://tinyurl.com/svv7xmn),必須留意的是文字定義是現場光對應11區的狀態,也就是說可以根據文字定義在現場尋找符合定義的區域。相機做的事情則是簡單的,將框到的測量區域拍成第5區,而第5區的定義就是18%灰..... 所以你就找現場是中間亮度的地方去測光就好,這種荒謬的結論據說還是在做暗房教學的人講出來的。至於多荒謬,請回到part 1看那二張錯覺圖,企圖以人類視覺進行符合物理方法測光的操作,都很荒謬。

(待續)

RECENT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