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 | 猶復計東西
大概班上同學真有品學兼優文武雙全謙恭有禮勇於冒險的孩子,點點曾說過,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
作為現代家長,大概就二種反應:
- 不會啊,你什麼什麼就很棒,日後時刻記著要稱讚孩子。
- 細數孩子不努力,以後要記得事事加油。
想到了《三國志通俗演義》。
《三國志》算是私家寫史,而且是當代士大夫寫當代史,陳壽一生從蜀國人變魏國人再變晉朝人,政治正確的標準很麻煩,不少地方下筆要小心,輕輕帶過甚至交給封建迷信建立正當性所在多有(不過漢代本來就迷信,在當時寫史也算是正當原則),而且這種官宦世家階級對於統治階級的權力鬥爭明白的很,所以《三國志》其實不好看。究其原因,就在於那不接近老百姓生活。
《演義》說來就厲害在這裡。《演義》大概有三個階段:第一,唐代開始的共同創作,那時候就開始有針對三國的民間戲劇了。第二,元代基本已成套路,當時甚至有《三國志平話》,大概八萬字,算是當時戲班子說書人YouTuber(?在用的通用腳本。
第三,羅貫中。
羅將當時理學思想帶來的社會氛圍:「君臣大義」放進故事主體,不同於「史」,這讓《演義》有了道德批判標準給老百姓用,反派就是那些搞權謀的大官,正派就是劉備。但劉備後來就是悲劇結局啊,我們雖然都知道偉大的故事往往都是悲劇,但老百姓不愛就沒票房,這些宋元YouTuber在瓦子天天面對流量票房問題,可不能搞一個消費者不愛的劇碼吧?
於是羅將「小人物、逆襲」放進演義的底層劇情推力。
注意,我將「小人物」和「逆襲」分開寫。並不是說小人物只有關羽這種推著車的通緝犯身份,而是諸如袁紹劉表結盟,要和孫堅搶地盤之類的史,這種事情都是大人物大格局,權力平衡很重要,這種老百姓是不懂的,因為沒經驗,就像《紅樓夢》這種沒落富二代故事,可能我們最好懂的只有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段。而羅就把這一段權力鬥爭改成「作伙來搶玉璽」,你看,有個明確的權力象徵,就連這些大人物對話都像流氓吵架,劇情或他們的智商禁不禁的起推敲,管他的,消費者看的懂聽的爽啊!
「逆襲」,更不用說了,連諸葛亮生於管宦世家,雖然沒落,但在薦舉制當官的漢代,你說要如同《演義》裡頭老是被叫做「村夫」那樣的貶低,其實是沒這樣慘。
那麼,小人物,逆襲,結果呢?你的人生成功過幾次?通常只有一次,因為成功一次之後,多數人是不願繼續尋找第二次的。
失敗卻很多次,底層百姓都是這樣在過日子的。
是我們的日常。
採用通俗且易於生存的標準,看起來輕鬆一點,但其實很累,因為這裡頭的快樂,來自於別人給予的稱讚。
點點還小,應該聽不懂,留下一段年紀長一些些就能懂的......
沒有對錯正邪好壞美醜,就像筆順無絕對但你要考試就得記住考試評判標準。如果生活裡頭,是要追逐這種標準這種稱讚,那就要承認。如果不願,則放下,嘴不用硬,笑笑就過,因為你會發現放下之後反而更多事情可以忙,因為挫折感更是受用。
#點點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