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acency effect 如何影響底片清晰度|說明書

 

        簡單來說,就是新鮮與不新鮮的顯影液的交互作用。底片高曝光量的區域會大量的將銀離子還原為金屬銀,並產生溴化物,而低曝光量的區域則是相對於高曝光較為新鮮的顯影液。而含有不同濃度溴化物的顯影液會有擴散現象,也就是新鮮顯影液會往不新鮮顯影液擴散,反之亦然。這就會造成圖上的密度變化。

        左邊的谷底是因為較為新鮮的顯影液被從亮部來的不新鮮顯影液所混和,所以底片密度就會低於左邊原本應該一水平線的密度。右邊的峰值則則是因為從暗部過去的新鮮顯影液混和了被亮部消耗甚多的不新鮮顯影液,所以促使該交界處的亮部底片密度更上一層樓。

        這個成因就跟一些沖洗上會遇到的現象能夠結合:

  1. 沖洗時的攪拌:當攪拌劇烈的時候,通常造成底片的反差較高,但這並不利於adjacency effect的產生,就影像而言,反差大是大了,但輪廓會變得僵硬,倒不如減少攪拌利用AE及中低反差的大面積成像才能達到順眼的「高解析度影像」。
  2. 氧化速度較快的顯影液,AE將會更明顯:曝光過後的銀離子更快速消耗顯影液,造成顯影液新鮮程度的差異,AE就更明顯。
  3. 承前二點,就可以推論出二款典型的非溶解型(RODINAL)及溶解型(D76)稀釋比與影像變化。

非溶解型通常就會是低亞硫酸鈉的配方,且為鮮銳型顯影液,換言之,就是AE比較誇張的顯影液。隨著稀釋,將會降低AE,所以 RODINAL 稀釋一百倍要用 STAND 這種完全不攪拌的顯影方式就有道理,因為就是在亮暗相鄰邊界希望有AE,維持RODINAL一些鮮銳性質。

溶解型則是利用高亞硫酸鈉阻礙主劑的快速氧化(就是被銀離子利用來還原成金屬銀的速度),所以有些方子降低亞硫酸鹽的量,主劑通常也會降低,免得反應沖太快。所以D76這一類顯影液,一旦稀釋比拉高,反差就會大一點,影像會銳利一點,就是因為亞硫酸鈉濃度降低,在大面積處無法進行有效的溶解作用,在亮暗相鄰處也無法阻止AE的生成原因,粒子當然就明顯一點,也會銳利一點。

(原文於2014年刊於 https://bre.is/5zLRaUkn)

RECENT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