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照片(一):狗屁藝術二分法

攝影算不算藝術,這問題爭論已久,雖然我總認為那些爭論太過學術,不過就目前來看,攝影確實算是藝術,即便在以前不是。不過要專門收藏攝影作品的美術館卻是不多,至少不比畫作或雕塑來得多,我個人倒認為這是一種幸運。沒有多少照片被收藏在與世隔絕的殿堂裏頭,美術館開放時間是特定的,展覽地點是特定的,一旦作品進入美術館,就好像自動升級成人類至高性靈結晶,具有神秘力量,乃至於取得「藝術品」的封號,就像貴族一樣。

這種藝術分類方式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大眾是因為那種被收藏、被擁有、被鑑別的「財產」價值來判斷眼前的「東西」是不是藝術,換句話說,你拍的生活照是不是藝術的判斷流程如下:它沒有被什麼機構或重要人士所擁有,既然沒有被擁有,那就不神秘,那就不具有價值(財產上的),那就不是藝術。甚至更淺白的例子,有個人買了許多高檔相機、高貴鏡頭,或者徠卡,絕大多數人就都認為這人會拍照了。

無論個別觀看者的想法如何,這種財產價值都會跳出來反對非財產價值,眼前的東西說了什麼,你感受到什麼,不再重要,聽起來很複雜,但你有多少次在攝影論壇裏頭看到大家不敢評論相片,就算評論也是無關痛癢?

財產價值的前提建立在供需上,而要提升價值的前提在於「稀有」,很幸運的是,照片這種東西就不是獨一無二、唯一一張的,從攝影術發明以來,照片就是能夠複製的東西,所以從東西被製造出來的創意過程來判斷東西是不是藝術,這就是個判斷其財產價值的假象而已,判斷東西「說了什麼,我想到什麼」,其共鳴所達成的社會功能何在,這才是比較實用的判斷方式,以這方式來看,大多數照片都不是藝術。

這是攝影更幸運的地方,大多數照片都不是藝術也無所謂,因為攝影向來不需要去討論到是不是藝術,那這麼多人在玩攝影,是在玩什麼東西?這其中有趣的東西我們留到第二篇再談,你只要先記住,討論照片並不等於討論藝術。



RECENT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