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不等於現場
©magnum photos/Dennis Stock |
如果是位有經驗的攝影人,又或者暗房人,通常回答:「彩色注重的是色塊,黑白注重的是線條。」這樣回答廣義來說不算錯,只是中間跳過了不少關鍵,一個理解不慎,只怕聽到這句話的人會在拍黑白時瘋狂尋找線條,反而不能有效處理黑白影像與現場落差的問題。
與其思考黑白影像與現場的落差何來,倒不如反過來想:「彩色影像與現場有沒有落差?」注意,這裡說的是有或沒有,不是落差較小或較大,如果你認為彩色影像與現場沒有落差,那得好好想想平常是如何對待影像的,不意外的是即便是以底片拍攝,口口聲聲追求原汁原味的一群人,在拿到掃描檔之後仍然會調調亮度、拉拉反差,不追求原汁原味的就比較狠了,拉動飽和度滑桿,套上某種單色調特效,這在數位攝影人來看,稀鬆平常。
事實上,這就是彩色影像與現場的落差,只不過是因為顏色存在,我們相對寬鬆的對待這個落差,甚至自己製造更大的落差。進一步的來看這些落差:亮度、反差,這些落差其實在黑白也是一樣的,沒人眼睛能真正只看到黑白,但反過來說,你聽過色盲色弱,就是沒見過光盲吧,人眼看待光線就是這麼一回事,亮度和反差是人眼辨識現場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元素,那些亮暗輪廓的位置與配置狀況,關係幾萬年來人類的逃命問題,
顏色已經是後面順位的事情了,即便有論者爭執各種顏色帶有情緒上的意義,但不同文化就有不同意義,爭這個並不能在同一系統下討論,有建設性的爭執是顏色對補問題,這實際上也就是反差的一環,但靠的是顏色並列呈現的衝突或和諧,這才是「黑白注重線條,彩色注重色塊」的根本概念。
紅色與綠色物體並列、紫色與黃色物體並列,這些對比色的並列帶來的就是強烈反差,即便二種顏色的亮度相同,就人眼來說,這種反差是來自於顏色差異的,那如果所謂物體是二條線,一條紅線、一條綠線,強烈反差就不存在,原因無他,人眼辨色用的錐狀細胞本就遠少於辨光暗的桿狀細胞,細小的線段不足以具有強烈的顏色指示。(現在常見的風景相片多半銳利且濃郁,除了審美觀莫名其妙(見了鬼的)被統一,在影像裡頭顏色必須佔有一定份量才足以發生作用的原理,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濃郁而銳利,這才能提高份量,不過,提高份量又怎樣呢。)
但若是一條黑線放在淺色背景,甚至不用是單一顏色的背景,只要背景夠亮,我們就會察覺那邊有一條線,老婆發現老公西裝上沾著一根長髮的機會之高,可是有生理根據的,人眼對於亮暗差異的敏感能夠高速且精確的辨識輪廓及細節,這通常也是古早黑白攝影人貪心的東西,正如同現代攝影人追求影像純淨的貪心,古早黑白攝影如果往技術面持續精進者,通常就會開始拍廢墟、五金之類的,影像裡滿是細節及質感,通常沒有內容,但也不失為一種簡單快樂的來源。
所以說啦,無論以哪種媒材來拍照,如果能接受「影像不等於現場」這個不等式,並且念茲在茲,那爽的就是自己,影像與現場的落差是一定存在的,那既然要處理的落差來自於這麼多層面,何不處理能夠處理的,掌握能夠掌握的,而且能夠有效控制影像的元素呢?
影像不等於現場,框、曝光、景深,無論你用什麼器材;影像不等於現場,亮度、反差,無論你的眼睛視力如何,請從觀察這些開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