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圖

網路的構圖文通常沒什麼養分,其中又以利用電影截圖及畫上輔助線的類型最為不知所云。

電影,movie,moving pictures,和靜態攝影相比,最大的差異在於動態,無論是背景的動態、主體的動態、單數或多數動態、乃至於連續鏡頭運用,靜態攝影是沒有動態的,可以拍出「暗示的動態」,從你腦子裡頭第一個跳出來的畫面一定是「殘像」,可能是主體的殘像,也可能是背景的殘像,例如很多人愛拍的追焦照,雖然以殘像在靜態影像呈現動態算是很鳥爛的作法,但只針對動態二字的話,倒是很有效的。

這種動態殘像在電影發揮的淋漓盡致,如果要比較容易觀察到的動態,請參考黑澤明的電影,而現代電影不斷地在挑戰人類極限,例如神鬼認證或變形金剛,短促且跳接的剪接,照理說人類視覺其實沒辦法處理這種動態影像,但很顯然的,視覺跟不上,腦子倒是跟上了,不然也不會賣座,真的看不懂的電影就是不會賣座的。

而把電影截圖拿來談構圖,最近讀到的這篇文章可謂經典,經典的爛。



首先,電影劇照和電影截圖是二個不同的東西,劇照的安排是以靜態拍攝為出發點,即便有些劇照也是攝影師在電影拍攝過程中拍下的,但那最終是被「挑選」出來,適合作為靜態劇照或海報的,拍攝的目的很可能根本不是為了上劇照。

截圖則是將最終呈現的電影活生生的擷取靜止單格影像,一個完全跳脫導演、攝影師、剪接師思維的產物,更慘的是,還企圖以輔助線談論構圖,文章裡頭總共18張截圖,每一張,對,每一張都很靠北,舉一張來看,photo 2,輔助線是一個鈍角,看似很威吧,然後主體頭上一根窗框…… 當攝影師白痴嗎?

話說回來,井字法則之類的輔助線構圖,教人把東西擺在畫面中哪個位置的文章,這在網路的靜態攝影討論十分常見,常見的例圖則是用淺景深來強調東西擺哪裡的重要,這邊懶得罵淺景深了,但我想問個問題,現實生活中有輔助線的存在嗎?


在現實裡頭,自然視覺第一眼觀察到的構圖叫做「反差」,亮的在案的前面,亮的輪廓就特別清晰,反之亦然,這才是人類視覺觀察世界的第一步,趨吉避凶天性使然,被歸類成容易辨識的,人類就會放在第一眼來觀察,但時間很短,因為容易留下印象,也就不會特別花心思注意,所以這第一眼的起點在何處是重要的,這些都不會是輔助線來提示的,而是靠顯眼、惹眼。

那接下來的引導視覺,完成攝影的減法,總該是輔助線了吧?

狗屁。

「反差」才是最貼近人類的基礎構圖,這不是藝術,這是你有沒有關注目所及的生活,隨便站在一處街角,往遠處望去,距離越遠的建築物通常反差越低,換句話說,距離感並不只有尺寸大小可供辨識,就連大氣當中的PM2.5都能夠將光線散射,達到低反差的視覺效果,進而提示距離感。

2015, Japan.
我說啊,你們從來也就沒有在編修時嘗試著把遠景反差調低吧,就只是一股腦的增強遠景細節吧。

看看前述網路文章裡頭的輔助線,為賦新詞搶說愁,畫出來就有似的。在現場拍照的只有你,絕大多數觀看相片者並不在現場,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影像分享會都在問答二個無聊問題:1. 這在哪裡拍的? 2. 這是怎麼拍的?這也不能老是說觀看者膚淺,畢竟你的影像就很無聊,他們也就只會有這種feedback,不是嗎?

回頭來想,只有你在現場,只有你有機會塑造影像,結果你以為影像等於現場,按下去等於有拍成,狗屁,按下去就只是有拍,不是拍成。觀看者最終只會看到一張有框的相片,對他們而言,沒有現場的各種影響在引導他們關注特定的人事物,所以整張相片的所有細節都會被檢視,如果就是那些要畫出來才會注意到的輔助線在構圖…… 是的,相片終究會臉書朋友按讚,終究會被臉書社團成員按讚,因為他們只是按讚,無關痛癢,不得罪人。

而你終將是在這些迴圈裡頭沾沾自喜,追逐著器材,追逐著修圖,以為沒有任何遺漏就是攝影,拍風景的以為將一切細節擺進相片,就會饒富興味,拍人物的以為將人物丟進大光圈,就會有如神助。



RECENT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