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差、反差、反差:從階調到構圖

從階調到構圖,一張相片的基礎在於反差。

反差不是只有階調的,舉凡細節、構圖、視覺引導,這些都可以靠反差來操作,那是因為就像大陸法的架構一樣,將反差再進行分類,整體反差、局部反差、細節反差、內容反差,反差概念完整的控制整張相片。


Van Gogh 這幅畫的內容反差就十分搶眼,靜謐穩定的小鎮、詭譎多變的星空,小鎮富有景深,是三維空間,星空卻是扁平的二維空間。攝影人聽到反差,就會想到階調、亮暗、黑白,不過反差不只如此,多變與靜謐,內容裡的反差也是反差,如果說相機框住的是一本劇本,那麼反差則是處理劇本的重要工具,也就是構圖基本原則之一。


Vincent van Gogh - The Starry Night
翻開 henri cartier-bresson、garry winogrand、josef koudelka、alex webb等大師的攝影集,我們可以發現,大師們的作品品質一般來說都不怎樣,手震、失焦、鬆散、暗部全黑、顆粒粗糙,這不光在數位時代會被判死刑,就是底片用戶也會覺得糟糕。

不過這些批評聲音雖然存在,那些相片卻依舊有遠比批評更多更高的推崇。

© Nikos Economopoulos / Magnum Photos : TURKEY. Central Anatolia. 1988.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 SPAIN. Valencia. 1933.

這不是所謂大師名號加持的結果,而是相片本身就饒富趣味,趣味、趣味,何謂相片的趣味?套句倪匡說的,小說寫得不好看,即使裡面有再多的學問、道理或藝術價值都沒用,相片也是一樣,如果一張相片讓人看了沒能多看幾眼,眼球動來動去想尋找更多的內容,那就是一張沒有趣味的相片。

要怎麼讓眼球動起來?井字構圖?對角線構圖?新手一定要會的十種構圖法?學那些既慢又狹隘,我們以一招來闖江湖:局部反差。

從生理學及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說,人類視覺的運作方式是單點掃描,最後在腦子裡形成整體印象(參考拙作〈攝影的暫存視覺:生活經驗〉),而高反差區域相對於低反差區域來說,則是人類下意識優先觀看的地方,反差的呈現不只是整體階調優美於否,更是一種務實的玩弄視覺的手段。

想像一下上面二張相片,如果人物穿的是深色衣物⋯⋯ 又或人物不在深色背景之前⋯⋯

Magnum photographer Harry Gruyaert documented a village’s commemoration march of the Battle of Waterloo in Belgium. 1981

Harry Gruyaert 這張相片的整體反差不大,深色衣服看不到細節,但是左邊深色牆面與右邊淺色牆面襯托服裝所帶來的局部反差卻很大,而且是不同的襯托方式,相片讀起來就不無聊,可能是從左邊的黑白相間看起,也可以是從右邊的明亮牆面與服裝的反差看起,從哪邊看起就可能每個人不同,這無損於相片本身的趣味。

更有趣的是,相片的中間,也就是那台車、地面及天空,卻是低反差的呈現啊⋯⋯

反差、反差、反差,從階調到構圖,這不是風景攝影的專利,也不是要用包圍曝光做HDR,這只是攝影的根本:觀察光線




RECENT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