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r & Exposure
「黑白底片的寬容度比數位大。」
我是以底片及暗房作為主要攝影工具的人,但每當聽到上述那句話,眉毛總不自主跳了一下。黑白底片的寬容度是從曝光及沖洗所共同決定的,何況最後得放相到相紙,而相紙也具有自己的寬容度,通常還比底片小,換句話說,寬容度只是在於用於方便製作最終呈現的影像,是一種擷取資訊多寡的邏輯思維,跟拍起來是否比較厲害無關。
在拍攝的這個階段中,重點在於「測光」及「曝光」。
這篇文章的「測光」指的都是使用中央重點測光。測光作用在於測光範圍裡的畫面要被曝成 18% 灰階反射率,在安老的 zone system 裡頭就是 zone 5,,俗稱中間灰,從測光表工作目的來看,直接找 zone 5 測光最準?坊間也確實有攝影課程鼓勵隨身帶著灰卡測光,然而尋找中間灰卻沒有這麼簡單,請見下圖Cornsweet illusion。人眼就連這樣灰階的狀況都會被騙,面對充滿色彩的場景,尋找中間灰並不是安全且易於控制的測光方式。
事實上,人眼的暗部細節辨識能力十分強悍,既然攝影是框取人眼所見,就不能忽視人眼的能力及習慣,所以請將測光表面向暗部,一個要稍微花點力氣仔細看才能看到細節的暗部,例如汽車輪胎與底盤之間、桌腳、背光深色衣物,讓測光表看著這些部位給出將該區域曝成中間灰的數據,接著設定曝光補償 -1.5~2 EV,拍攝。
至此,便完成了確保暗部的拍攝。
那你會問說:「那在影像中的亮部不會爆掉嗎?」
會,當然有可能會爆掉。
除了在底片可以用沖洗來保護亮部,無論底片或數位,根據現場選擇測光位置,選不好,亮部就會爆掉。根據前述的對暗部測光,在客觀複製的前提裡,其實我們根本沒有必要測光,因為測光表測出來的暗部就是那些地方。然而,拍照的人眼各個不同,更多時候我們做的是主觀複製,更可能為了創作而調整主觀複製的標準。況且,由於寬容度有其限制(數位的寬容度沒有比較差,其 raw 寬容度,和底片通常沖洗組合所沖出來的負片寬容度差不多了,11、12 EV 輕而易舉),在處理高或低反差場景時,我們就必須考慮:「哪裡要黑掉?」
用學長 Marco 的照片做說明:
在這個場景裡頭,如果是人眼來看,應該是窗外的景色、歐巴桑腰間的衣服花紋都能夠看的一清二楚,不過很顯然的 Marco 在這裡放棄了窗外的亮部細節,選擇將暗部細節留在照片中。不論後期編修是否對亮部動過手腳(比方說拉的更亮),隔空抓藥來看測光手法的話,很可能是先對暗部測光,背光的深色衣物、椅背、桌腳都有可能,因為如果是相機拿起來就對畫面正中央測光的話,按照這樣的採光亮度及頭頂燈泡的亮度,歐巴桑腰間的衣服花紋、趴睡小子的右手拇指週邊、畫面右側下方的篩子,這些地方應該已經黑到就連 raw 也沒轍。
這張則是更明顯的放棄亮部的照片,連紗窗鋁條都被高光給吞了(這邊不討論為了逆光效果,而放棄亮部的拍攝目標,只考慮主客觀複製的拍攝目標):
類似的戶外高光及室內低光的並存畫面,也可以選擇保護亮部,犧牲暗部,例如下面這張照片的背光深色衣服細節就被捨棄,保留了戶外高光:
這樣的選擇,先不看編修端能做什麼,在拍攝端就是測光及曝光在控制,主要有二個情況:
一、框取的場景反差適中,從最暗到最亮,光差不超過寬容度範圍。
二、框取的場景反差較高,從最暗到最亮,光差遠超過寬容度範圍。
三、框取的場景反差較低,從最暗到最亮,光差遠小於寬容度範圍。
第一種情況,可以直接選擇眼睛看到的暗部為測光標的。
第二種情況比較有趣一點,假設目標是要將整個光差都做進照片裡頭,測光標的仍然可以暗部細節為測光,底片攝影可以藉由曝光度、沖洗時間、相紙曝光時間、相紙反差號數選擇來達到目標;在數位攝影則可以靠 google 到的各種 HDR 手法完成。又如果目標並非前述,就看是亮部或暗部細節重要,選擇測光標的,甚至不框取非重要的部份,避免在最終影像上影響視線重點。
第三種情況最為有趣,該場景可能是都很暗或都很亮,客觀複製部份沒什麼好說的,都很暗的就 -EV,都很亮的就 + EV。如果是要將場景做主觀複製,那麼就得主動的去決定「哪裡要黑掉」。都很暗的,想做出沒這麼暗的照片,就對準想增亮的區域測光,不補償或增加補償,將看不清楚的細節拍成在照片上可以輕易做出看的清楚的細節;都很亮的,想做出沒這麼亮的照片,就對準想壓暗的區域測光,不補償或減少補償,讓強光下的深色細節變成普通光線下的深色細節。
第三種情況的複雜化就是室內及室外。
室內的情況多半也因為有強烈的發光體,燈泡、燈管,常在室內拍照的人應該都很熟悉,眼睛看得到燈泡形狀,甚至看得到發光的鎢絲線條,但是拍起來卻經常只是一團光球,如果重要的是燈光下的人事物,那麼就以「都很暗」為考量。
室外則有趣在於看起來「都很亮」,但是仔細看會發現遮陰的地方不少,色彩的變化也多,找中間灰測光可能得會通靈才有辦法。那麼該找哪裡測光,就成了很典型的主觀複製問題,但可能爆掉的亮部只存在於天空,如果室外拍攝一定要拍到大比例的天空及路邊的機車,那麼就可以考慮將機車排氣管的部分都給黑掉,如果要用 HDR,也不是壞事,但就更必須了解對暗部測光,回家編修才會快、簡單。
而如果天空不是重點,那麼爆掉又何妨?如同下圖,你可以利用測光讓機車後輪更亮,保留編修空間,如果機車後輪細節無須保留,那麼也可以利用測光保留一點天空細節,機車後輪整個黑掉也無所謂,不用去拉曲線在暗部掙扎。
善測光者,才懂曝光,有意識的曝光補償。
如果你擔心亮部爆掉,沒有細節,總是 -EV 拍攝,那麼暗部將失去細節,回家再怎麼拉曲線也只是在雜訊中掙扎。如果你覺得數位相機很方便,直接包圍曝光多拍幾張,回去再挑喜歡的,那也不過是浪費編修時間,回家打開電腦挑照片跟拾荒沒兩樣,甚至也浪費拍照時間,如果真的懂測光,那麼到了一條街上,也將只是做一次測光,得到一組數據進行拍攝,直到離開該場景。如果你懂一點「向右曝光」,那麼也將只是被 histogram 給綁架,卻不知道再多懂一點,就能了解對暗部測光的優點。
現在的數位相機已經是很強的產品了,倘若當作高級 LOMO 相機在用,那未免也太討債。
我是以底片及暗房作為主要攝影工具的人,但每當聽到上述那句話,眉毛總不自主跳了一下。黑白底片的寬容度是從曝光及沖洗所共同決定的,何況最後得放相到相紙,而相紙也具有自己的寬容度,通常還比底片小,換句話說,寬容度只是在於用於方便製作最終呈現的影像,是一種擷取資訊多寡的邏輯思維,跟拍起來是否比較厲害無關。
在拍攝的這個階段中,重點在於「測光」及「曝光」。
這篇文章的「測光」指的都是使用中央重點測光。測光作用在於測光範圍裡的畫面要被曝成 18% 灰階反射率,在安老的 zone system 裡頭就是 zone 5,,俗稱中間灰,從測光表工作目的來看,直接找 zone 5 測光最準?坊間也確實有攝影課程鼓勵隨身帶著灰卡測光,然而尋找中間灰卻沒有這麼簡單,請見下圖Cornsweet illusion。人眼就連這樣灰階的狀況都會被騙,面對充滿色彩的場景,尋找中間灰並不是安全且易於控制的測光方式。
事實上,人眼的暗部細節辨識能力十分強悍,既然攝影是框取人眼所見,就不能忽視人眼的能力及習慣,所以請將測光表面向暗部,一個要稍微花點力氣仔細看才能看到細節的暗部,例如汽車輪胎與底盤之間、桌腳、背光深色衣物,讓測光表看著這些部位給出將該區域曝成中間灰的數據,接著設定曝光補償 -1.5~2 EV,拍攝。
至此,便完成了確保暗部的拍攝。
那你會問說:「那在影像中的亮部不會爆掉嗎?」
會,當然有可能會爆掉。
除了在底片可以用沖洗來保護亮部,無論底片或數位,根據現場選擇測光位置,選不好,亮部就會爆掉。根據前述的對暗部測光,在客觀複製的前提裡,其實我們根本沒有必要測光,因為測光表測出來的暗部就是那些地方。然而,拍照的人眼各個不同,更多時候我們做的是主觀複製,更可能為了創作而調整主觀複製的標準。況且,由於寬容度有其限制(數位的寬容度沒有比較差,其 raw 寬容度,和底片通常沖洗組合所沖出來的負片寬容度差不多了,11、12 EV 輕而易舉),在處理高或低反差場景時,我們就必須考慮:「哪裡要黑掉?」
用學長 Marco 的照片做說明:
細節可見 flickr 上的大圖 |
這張則是更明顯的放棄亮部的照片,連紗窗鋁條都被高光給吞了(這邊不討論為了逆光效果,而放棄亮部的拍攝目標,只考慮主客觀複製的拍攝目標):
細節可見 flickr 上的大圖 |
細節可見 flickr 上的大圖 |
一、框取的場景反差適中,從最暗到最亮,光差不超過寬容度範圍。
二、框取的場景反差較高,從最暗到最亮,光差遠超過寬容度範圍。
三、框取的場景反差較低,從最暗到最亮,光差遠小於寬容度範圍。
第一種情況,可以直接選擇眼睛看到的暗部為測光標的。
第二種情況比較有趣一點,假設目標是要將整個光差都做進照片裡頭,測光標的仍然可以暗部細節為測光,底片攝影可以藉由曝光度、沖洗時間、相紙曝光時間、相紙反差號數選擇來達到目標;在數位攝影則可以靠 google 到的各種 HDR 手法完成。又如果目標並非前述,就看是亮部或暗部細節重要,選擇測光標的,甚至不框取非重要的部份,避免在最終影像上影響視線重點。
第三種情況最為有趣,該場景可能是都很暗或都很亮,客觀複製部份沒什麼好說的,都很暗的就 -EV,都很亮的就 + EV。如果是要將場景做主觀複製,那麼就得主動的去決定「哪裡要黑掉」。都很暗的,想做出沒這麼暗的照片,就對準想增亮的區域測光,不補償或增加補償,將看不清楚的細節拍成在照片上可以輕易做出看的清楚的細節;都很亮的,想做出沒這麼亮的照片,就對準想壓暗的區域測光,不補償或減少補償,讓強光下的深色細節變成普通光線下的深色細節。
第三種情況的複雜化就是室內及室外。
室內的情況多半也因為有強烈的發光體,燈泡、燈管,常在室內拍照的人應該都很熟悉,眼睛看得到燈泡形狀,甚至看得到發光的鎢絲線條,但是拍起來卻經常只是一團光球,如果重要的是燈光下的人事物,那麼就以「都很暗」為考量。
室外則有趣在於看起來「都很亮」,但是仔細看會發現遮陰的地方不少,色彩的變化也多,找中間灰測光可能得會通靈才有辦法。那麼該找哪裡測光,就成了很典型的主觀複製問題,但可能爆掉的亮部只存在於天空,如果室外拍攝一定要拍到大比例的天空及路邊的機車,那麼就可以考慮將機車排氣管的部分都給黑掉,如果要用 HDR,也不是壞事,但就更必須了解對暗部測光,回家編修才會快、簡單。
而如果天空不是重點,那麼爆掉又何妨?如同下圖,你可以利用測光讓機車後輪更亮,保留編修空間,如果機車後輪細節無須保留,那麼也可以利用測光保留一點天空細節,機車後輪整個黑掉也無所謂,不用去拉曲線在暗部掙扎。
善測光者,才懂曝光,有意識的曝光補償。
如果你擔心亮部爆掉,沒有細節,總是 -EV 拍攝,那麼暗部將失去細節,回家再怎麼拉曲線也只是在雜訊中掙扎。如果你覺得數位相機很方便,直接包圍曝光多拍幾張,回去再挑喜歡的,那也不過是浪費編修時間,回家打開電腦挑照片跟拾荒沒兩樣,甚至也浪費拍照時間,如果真的懂測光,那麼到了一條街上,也將只是做一次測光,得到一組數據進行拍攝,直到離開該場景。如果你懂一點「向右曝光」,那麼也將只是被 histogram 給綁架,卻不知道再多懂一點,就能了解對暗部測光的優點。
現在的數位相機已經是很強的產品了,倘若當作高級 LOMO 相機在用,那未免也太討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