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的暫存視覺(一):生活經驗
photo by Bruce Gilden |
一個生活經驗的探討。
當你認真看著一張人臉時,其實不會去注意到人臉以外的事情,更甚者,也不是觀察一整張人臉,而是鼻翼、眉毛、嘴唇之類更局部的位置。有人抗議了,這怎麼可能,然而你現在開始回想一張熟悉的人臉,即便再怎麼熟悉,好似整張人臉同時出現,但事實上仍然是局部的記憶,讓你以為整張人臉都很熟悉。
這樣的生活經驗指出人眼觀察現場時,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全面,而是觀察一個區域,甚至是觀察一個點、下一個點、再接下一個點的分散專注觀察,才構成了腦袋裡頭對於現場全景的認知。
同樣的觀察邏輯,在觀看相片時也是一樣的,第一步做通盤掃描,很粗略的掃描,為的只是要找出「哪邊比較惹眼」,在這個階段並沒「認識」相片的內容,第二步就開始了一個點一個點的觀察,最後形成對於該相片的認識。
而一張「無聊」的相片,泰半是在拍攝階段時只記錄了一個點或很局部的主體趣味,這也就是大光圈愛好人士經常操作的手法,就我來看,其實是反向操作,也就是以大光圈迫使觀看者理解這張相片就這麼一個侷限的觀察點。
photo by Ansel Adams |
所以說,善拍風景者,多半不會讓相片只呈現一坨高積雲,而是加上地景或安排前中後景,而所有的構圖理論也就是為了同一件事情,讓相片裡具有複數個觀察點,而利用構圖安排觀看者對複數觀察點的專注。
同樣的問題,延伸到街拍、生活紀錄或 snap 之類的攝影,相對需要瞬間決定拍攝與否的拍攝型態,就經常會有觀賞者問攝影師,為什麼你會拍得到這一張?撇去盡可能地把握拍攝機會的操作問題,這一類即興紀錄必須仰賴的就是「暫存視覺」。暫存視覺能夠讓人類視覺產生似動現象,也就是動畫、電影等傳播媒材的基礎,似動現象更發展出完形心理學,進一步從心理學角度闡釋人類動態及認知視覺。
不過這篇文不講這麼難,作為一個攝影者,無論何種拍攝題材、習慣或執念,都必須認知到拍攝一格影像,這個影像是有框的,是靜止的,是擺在觀看者面前不變的,而在只有幾秒鐘拍攝當下的攝影類型裡頭,「暫存視覺」將是需要練習,亦是能夠 open you eye and mind,與生俱來能夠幫助處理複雜現場,進行構思的重要生理現象。
photo by Garry Winogr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