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LOG》設計
早上NGC在播有關圖坦卡門的節目,裡頭提到一件放在棺裏的皮鱗短甲,古埃及皮革研究者說分析皮鱗的製作工藝,將有助於推理少年法老只是傀儡政權,還是一位有雄心的戰士國王,原因在於如果短甲只是設計製作在儀式中穿著,那麼就只會具有展示性質,工藝製作的講究會不同於實戰考量的製作。
後來他們分析皮鱗,發現皮鱗形狀與當時展示用皮甲顯有不同,而且其脊部設計是有助於防止箭矢穿甲的。古埃及人甚至採用了模具製程,盡可能達到一致的形狀,以求將箭矢衝擊面擴大,總結來看,這是一套依照實戰意圖製作的皮鱗短甲。
設計就是這樣,從古至今都是這樣,切合目的意圖,配合製程能力。而設計既然具有目的,那麼就不可能有萬用且人人都認為好用的結果,製作時又必須考量製程能力,捨棄和保留就是設計在選擇的事情。從有效結果來看,做出一件產品賣給合用或願意讓自己變成合用的人,這是合理的。
我經常讀不懂多數的器材評論,以咖啡來說,講完卡不卡、好不好轉,電動磨豆機更慘,這些都沒得講(一部分原因是懶得拆,拆了也不知道怎麼看起),接下來就會在一個沒有各自優化的狀況下,評論味道。
無聊透頂。
按這種邏輯,其實我們大可以寫一篇握式手搖,甚至就是HARIO塑膠手搖來製作ESPRESSO的評論文,因為只考慮耐心的話,要磨出機器煮流出來正常的粗細那是簡單的,然後我只要評論味道,寫一些大家都聽過的名詞就好,明亮、酸香、香氣、甜、平衡、燥、澀,或者到風味輪補充名詞。
你一定想說,手搖沒必要這樣評論,對吧?但現在評論器材都是這副鳥樣,我只是設想了更極端的例子,類似的還有手壓器材和機器的比較,前者也可以達到幾大氣壓之類的。不過這不是咖啡人獨有的,攝影人寫出這副鳥樣的也不在少數,尤其那些寫老相機的。
過陣子我會從握式手搖寫起,寫到座式手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