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Film to Print ~ 解放底片的能力

前言


底片、曝光、顯影、負片、放相,這幾年來在不同場合要解釋這些事情,一直想找個簡單的方式來講,但終究是困難,走純理論開始固然是我的習慣,但這不是受眾的習慣。不過我始終相信,這裡頭的謎團看似龐雜,只要將系統梳理清楚,把握最上位的觀念進行推演,拍照,尤其有暗房放相的支援的話,用底片拍照,那絕對再輕鬆不過的嗜好了。

這一篇,直接以相紙作為起點,最優先考量相紙特性,方向是往前,尋找如何調整曝光顯影,用以匹配你的放大系統、沖程用藥。

寫給玩家


負片唯一的用途是放相,而相片是整個處理程序唯一可見的部分。專業暗房一般會採用密度儀(Densitometer )直接量測負片密度,再配合放相調整曝光顯影,但對於玩家來說,這並沒有比較好,就好像為了炒咖啡去買一台光譜儀,卻還是炒的不盡如人意,如果擁有一架密度儀,卻無法對一格「密度儀數字呈現完美」的負片進行直接放相,還得在暗房待上大半天做一堆手腳,那無疑是令人感到挫折的。

有一個先苦後甘的解法是這樣的,依據選用的相紙來製作負片,也就是說相紙能力的極限會是第一順位的考量,final print如何呈現、選用的相紙種類,這才是拍底片應該念茲在茲的。

製作final print的規畫始於相紙選擇。由於底下的測試流程不管用哪種紙都得重作,建議就從自己最喜歡的紙張做起。其次是挑選底片,也是一樣,挑你喜歡的底片就好,以下我只討論原廠ISO 400的底片。

第一步 ~ 沖洗未曝光的底片


用平常習慣的方式,沖洗一捲未曝光的底片。這一捲完全沒有曝光影響的底片,沖完之後會只有片基(film base)及一些固有的灰霧(fog)密度在上頭,一般稱呼這種底片為「白片」。將白片剪成你習慣的放相操作長度,我們進到第二步去。

第二步 ~ PV(Print Values)的概念


這一步就開始要測試紙張的PV。一般來說,我們會讓相片和負片上的PV5一致。負片上的PV5密度要落在相片階調的中間灰,也就是相片上的PV5。

首先,將白片架上放大機,高度(註1)設定在能夠放相8x10相片。拿出一張8x10相紙,先遮蔽一段約莫0.5英吋寬的相紙,曝光3秒,接著再遮蔽一段0.5英吋寬的相紙,曝光3秒,重複直到遮蔽完整張相紙(註2) ,接著按照你習慣的程序處理,顯影、停止、定影、水洗、乾燥。

乾燥以後,找到試條(test strips)上最黑的一段。隨著每3秒一段的曝光,每一段試條會越來越黑,假設第X段與第X+1段的黑,肉眼無法分辨這二段的黑色差異程度,那麼第X段就是最黑的一段,看看要製造出這最黑的一段需要多久的放相曝光時間,純紙白的第一段曝光時間為0秒,後面每一段多3秒。如果在相片上找不到相鄰二段一樣黑的,那就表示光源強度不夠,請將光圈開大一點,從第一步再重新來過。如果最黑的一段太靠近純紙白第一段,則是把光圈開小一點。一般而言,我們希望最黑的一段可以出現在靠近相紙中間的位置,這對之後想搞變化操作比較方便。

一旦曝光時間確定之後,將之寫在一小張白紙,標記為PV0/PV8,貼在試條上最黑的一段,這個曝光時間很快就得用來決定PV8顯影時間。

定義你的PV1,定義你的最暗


現在要開始相對主觀的選擇。你必須從試條上決定你的PV1,暗到什麼程度的暗是PV1。這裡有個方式可以幫助選擇,PV0的定義是完全無光的黑暗,這要落在試條最黑的一段上頭。PV1則大概是黑暗裏頭有那麼一點極深灰,不過,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將哪一段看成或決定成PV1,通常做成相片之後,那會是個只比完全無光區塊亮一點的區塊,看的到一點細節(註3) 。記得用你認為觀看相片時要用的光強度去找PV1,找到之後一樣標記起來PV1。

定義你的PV8,定義你的最亮


接下來要找PV8,呈現的狀態是幾乎只有紙白(紙基原色),而PV9當然就是只有紙白。

如同前面搞試條一樣,請進行0.5英吋試條放相程序。最大的不同只有「對最後一條不曝光」,那就是PV9。而每一段的曝光時間則調到極短,每0.5秒一段或更短時間。這一步挺重要的,別忽略不做啊,之所以提醒,是因為通常這得做個幾張才會找到具有紙白和幾段微妙極淺灰的試條,會做的很煩。

當你搞到一張具有紙白及數段微妙極淺灰變化的試條,請找到只比紙白灰一點的那一段,那就會是PV8。PV8將會是除了相片上極度高光區域以外的白色區域。PV9大概是陽光照在上頭的銀色金屬反光面。其餘區域就是在PV8以下,挑選你的PV8吧,相片上的那些區域搞成僅僅只比紙白暗一點點,同時也請記得總有些東西將會落在PV9,變成只有紙白。一樣,記得把曝光數據標記好PV8在試條上頭。

接下來把根據標記,從PV1試條得到的曝光時間、放大機高度、光圈值,對那一條白片進行完整放相程序,乾燥之後,那就是你的final PV1 test print了。而final PV8 test print也是一樣作法。

如果你習慣做其他處理(比方說調色)才出final print,那麼也請對這二張final PV1/PV8 test print做一樣的事情(註4)。

第三步 ~ 個人化的化曝光值Personal Exposure Value(PEV)


第三步要幹二件事。搞出一條負片可以放相出PV1,並且依據底片種類、器材及處理程序匹配出PEV(註5)。原廠建議的ISO不是說不能用,但那終究只是個建議,那並沒有根據你的器材和程序匹配,PEV還是得自己搞出來。

先搞來一塊顏色均勻、平整的大塊板子,顏色如果是中間灰會比較好操作,不過其實什麼顏色都可以。將板子放在均勻的弱光下,用原廠建議ISO 400底片的話,就北邊窗戶射進來的室內陽光吧,沒有直射的強光源比較好調整位置,接著把習慣用的相機拿來,靠近板子,並且對準中間。

記得要讓板子均勻受光,相機對焦在無窮遠,用原廠建議ISO 400底片的話,接下來請從設定成200做起,這一路得做到800(註6)。使用反射式測光表,有點測光的也不錯,但任何反射式測光表都行,建議就用相機內建的,反正你出門也都是用它。首先設定成ISO 200,拍下去,測光表給出的數據會是將相機前面這一塊拍成PV5,也就是中間灰(註7)。

現在你有了一組光圈快門組合,請轉動光圈快門減4格,並且還得留下有2組相對小的光圈值可用。舉例而言,我測到9EV,假設一開始光圈快門是1/60 at f/4,那麼減4格之後就是 1/250 at f/8,這樣拍的話,就是將底片設定在ISO 200時,將負片曝光出PV1的設定,而我的光圈值再小2格還有f/16可用。

在板子邊角貼張便條紙,不影響測光,但要能夠透過鏡頭看到的位置,寫上目前PEV是多少、光圈多少、快門多少,如下:

光圈A
快門S
PEV 200

開始PV1測試


開始拍攝。拍一格或若干格都行,接下來每次遞減1/2格,便條紙記得要改啊:

光圈A+1/2
快門S
PEV 300

一路減1/2格拍上去,重複直到用PEV 800拍攝。記得啊,一定一開始要留至少2格更小光圈,不然無法做完測試。這樣減半格測下來,PEV200、300、400、600、800,也就是將底片設定成200-800進行拍攝的意思。

接著沖洗底片,用習慣的顯影藥劑、時間和溫度。沖程完畢,乾燥之後,把每一格不同PEV的底片放相出來。放大機設定則是用前面找到的PV1一段所用的放大機高度、放相光圈、放相曝光時間。

找到用PV1 TEST數據的最佳放相,這裡的最佳就是挑出一張和前面final PV1 test print亮度差不多的,到這裡就找到了你的整套匹配的PEV。

這部份得花點筆墨解釋,所謂PEV,其實就在這些器材藥劑相紙的綜合影響下,底片所具有的感光能力下限。PV1在相紙定義上為幾乎純黑,那放在負片上來說則是幾乎未曝光,而整個縮光圈的拍攝就是不斷降低底片曝光量,找出底片的曝光能力下限,當然也就是感度上限了。

第四步 ~ 尋找配合PV8顯影的曝光


這一步將會針對PV8顯影來對底片曝光。現在把你的相機設定成剛剛找到的PEV,並準備好4捲底片。

裝好ISO設定到PEV的底片,相機對準板子測光,挑選一個讓你有可以再大3格光圈可用的快門。現在把光圈開大3格,也就是說,假設測光測到1/60 at f/11,那就轉成1/60 at f/4進行拍攝,這樣就是把相機前方拍成PV8的曝光。來吧,把4捲拍光光,我相信是你這幾年來五分鐘以內拍最多的一次了,享受一下這種快感吧,我常常有。

第五步 ~ 尋找搞出PV8高光的顯影時間


這一步將會決定確切的顯影時間以利在相紙上獲得PV8高光。

有4捲底片,對吧?先拿一捲來照你平常沖洗習慣處理,放相出來,放相曝光時間則是之前做出來PV0最黑的時間,一個讓你得到未曝光底片最黑放相呈現的時間,這個時間照道理說,也要能夠讓這格負片在相片上呈現出PV8高光。我們在做的事情其實就是希望一個放相曝光時間,在相紙上就要搞出能夠呈現你認為的現場的黑、中間調及白。

把剛剛的print和final PV8 test print做個對照,看看相對來說是太暗還是太亮,對顯影時間做出調整。太暗,增加時間;太亮,減少時間,我建議是以10%為調整單位,在這左右選個方便調整的,別弄什麼調整17秒23秒之類的很像神經病。決定好時間之後,請拿出下一捲曝光過的底片,乖乖重沖,乖乖放相吧。

弄到你能夠決定有沖出PV8高光的顯影時間。

恭喜你,到這裡其實已經搞定二件事:1. PV1及PEV,這就是曝光控制暗部,2. PV8及顯影時間,這就是顯影控制亮部(註8)。

來整理一下一整串做了什麼


測試程序完全沒有使用到密度儀,很家用的做法,最終結果的選擇是以放相呈現來考慮,而非負片長相。

根據器材、藥劑、沖程、相紙的組合,我們找到了底片感光能力的下限,當我們對暗部測光,並作出補償移動EV的時候,可以確保決定現場什麼地方要在相紙上最黑。當我們對底片進行顯影時,則確保了現場什麼地方要在相紙上進到紙白,無所謂的。

底片、曝光、顯影、負片、放相,藉由這個測試程序,每個階段都完成了橋接,雖然還是有要猜的時候,但不再是毫無依據的猜。不過,這個測試並不能取代ZONE SYSTEM或攝影過程中的其他處理(比方說局部加減光)。畢竟影像呈現是相對個人化的要求,自然變數和個人偏好很難搞出一個百分之百統一的放相系統。

但大方向的起點倒是全球共識,也就是根據材料極限來控制曝光,雖說過程中有許多變因控制問題,但是根本的概念是一樣的:我們都受相紙和負片所擺佈,相紙沒有的,負片沒有的,你也弄不出來。

而負片必須要能夠在相紙上呈現,任何放相不出來的負片沖程伎倆都沒有幫助。事實上,暗房可以做出一個擁有超長階調的負片,上頭有著許多微妙變化的密度,然而這無法呈現在相紙上。

這個測試能夠幫助你調整出匹配現有相紙及系統的負片,不過這只是開始,一個全盤控制負片、掌握相片的開始。




--
註1:

放大機的高度及鏡頭光圈值在整個過程的設定必須不動。所以光圈值還是設定在你習慣的流程數值,通常是f/8或f/11,不過這不一定,看個人習慣。


註2:更好的方式用f-stop 調整曝光時間,不過這說來話長,下回吧。

註3:也可以找一段更不暗的作為PV1,只是最終影像的暗部會相對較亮。


註4:狠一點的是在試條就作,不過一般tone不會搞出這樣劇烈的變化。


註5:PEV,在ZONE SYSTEM裏頭叫做實效感度Effective film speed,這跟exposure index不一樣,得先有PEV,再深入才能測出EI。

註6:做到1600也行,不過那是找EI。


註7:只要是按照測光表的數據去拍,任何均勻受光且單一色調的物體都會被拍成PV5,也就是說如果對著白色物體測光並拍攝,放相時候那白色物體就會是灰的,對著黑色物體測光並拍攝,放相時候那黑色物體也會是灰的。參考: https://collectselectprint.blogspot.tw/2016/10/blog-post_13.html


註8: 顯影時間是會影響PEV,但影響真的不大,別太擔心了,要真是影響大,那增感顯影不就飛天了?





RECENT HOT